子涵体育网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赛事中心

文章内容

禹城站-禹城福彩杯篮球赛

tamoadmin 2024-08-18
1.青未了|黄河故道怀古2.青未了|游春访碑青未了|黄河故道怀古姜宝兵 端午节前,应德州市作协之约,参加了“全国作家游黄河故道,颂多彩夏津”风活动,昔日夏津因

1.青未了|黄河故道怀古

2.青未了|游春访碑

青未了|黄河故道怀古

禹城站-禹城福彩杯篮球赛

姜宝兵

端午节前,应德州市作协之约,参加了“全国作家游黄河故道,颂多彩夏津”风活动,昔日夏津因“齐晋会盟之要津”而得名,今日近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齐聚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感受盛世辉煌。

据史料记载,自东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迄今2600多年,黄河有六次大徙,26次大的决口改道,1590多次决口泛滥,其中有20多次大的决口改道洪流波及周围地区,黄河干流两次流经夏津县,且有六次泛滥大决口,为这里留下一片30万亩连绵起伏的沙丘地。一条蜿蜒起伏的老黄河故道,地貌变幻奇特,沙丘连绵起伏,伏跃跌宕,古树参天、生机盎然,形成一条自然变换的绿色屏障,其中百年以上古树近3万棵,是平原地区珍贵的原生态自然,有“北方落叶果树博物馆”之美誉。这就是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极目远望,一片青葱,绿野碧空相接,令人心胸坦荡,逸兴遄飞。

黄河故道森林公园的最南端,有一片千亩古桑园,叫颐寿园,古老的黄河故道,独特的水土条件和气候,培育了这里“独一无二”的桑树。椹果颗粒饱满、果肉肥厚,汁溢鲜嫩,味甘如蜜,状似草莓,不仅个头大,而且灌浆后口感甜蜜。每当“芒种”时节,正是椹果成熟时,是摘、品尝椹果的最好季节。冠盖巨大的树枝上,累累果实,如繁星缀空,村人持长杆击树,收获椹果。人们于千顷葱绿之间,漫步树下,信手摘食,别有一番情韵,单颗或成把地放入口中,那感觉,美得无法形容。

走进桑林群,古桑树那长长的手臂吸引了我,椹树树冠丰满,枝叶茂密, “卧龙树”“腾龙树”,气宇轩昂,盛气凌人,让人看罢不禁惊叹其姿态之美、姿态之奇!伫立于“夫妻树”前,尽管它已经历了800多年的岁月沧桑,历尽磨难,仍是缠绵不已,如胶似漆,恩爱无比,厚绿叠翠,硕果累累。

在桑林深处,我钻进如盖的大树下,从中间往上一看,绿桑叶间椹果密密麻麻,一嘟噜,一串串的,绿如翡翠,白若珍珠,紫如玛瑙,一点点红的如琥珀,一边摘,一边享受口福。史载汉武帝刘秀北征此处大军粮草匮乏,正是桑椹挂满枝头,大军才得以充饥,他赞叹道:“此乃天助我也,大事必成矣”!并随笔挥毫:“天果”二字。此处现在建有“天果亭”。

继续前行,发现一株高大的古桑葚树,树前竖有牌子说明:相传香妃娘娘陪同乾隆皇帝下江南,天气燥热,路途遥远,龙体抱恙,乾隆下令寻找避暑之地,遍寻到了这片古树参天的世外桃源。正值椹果成熟之际,乾隆在这棵树下乘凉浅尝椹果,顿觉神清气爽,龙颜大悦,对周遭百姓大力封赏,百姓感谢乾隆皇帝的恩泽,称这棵树为“帝王树”。民间传说,古已有之,姑且听之,姑且传之。

忽见前方绿树掩映之间现出一座祠庙,走进细看,原来是一座新建的朱国祥纪念馆。大门两侧有一副对联“万家优乐心头系,一枕清风梦里来”,大门上方有李肇星题写的“朱国祥纪念馆”大字匾额。走进门来,又看到立柱上一副对联“铭恩戴德建馆千秋意象宏,植树防沙为官一任情怀广”字迹遒劲有力。正厅有朱国祥事迹介绍:据说在清康熙年间,在朝遭贬的朱国祥就任了夏津知县,经查看此地荒沙遍野,庄稼歉收,便晓谕百姓“多种果木,庶可免灾而裕才用”。此后历经几百年的封沙造林,至清朝中期已是林海茫茫,果木成片,延至今日形成了黄河故道森林公园景观。夏津人民为感激朱国祥的恩德,故此建馆以纪念。

据考证,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种植时期跨度很大,较为突出的三个 历史 时期是元、明、清朝时期。尤其是清康熙13年,在知县朱国祥的发动下,当地百姓掀起植桑高潮。种植桑树治沙的同时,还曾大力发展蚕桑业。据《诗经》《左传》等书的记载推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河中下游各地便已发展了桑蚕业,其中以山东的桑蚕业最为发达。到秦汉两朝四五百年间,积极的对外贸易活动,形成了“丝绸之路”,过去有“齐纨鲁缟”之说,便是指当时山东出产的丝绸。后来由于多次战乱,导致蚕业逐渐衰落起伏;百年后绸业萧条,受棉花栽培影响,蚕桑业整体趋于萎缩,桑树也从“叶”用逐渐转化成“果”用。其果为椹,状似草莓,汁若醍醐,味甘如蜜,为长寿佳品。灾荒年间,村民以椹果腹,多可渡饥。

想来这清官朱国祥,正像当代县委书记的楷模焦裕禄。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当年为了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带领群众在肆虐了300多年的风沙地里,种活了100多万棵梧桐树苗。焦裕禄在兰考只工作了475天,就病逝在工作岗位上,他却把***人的本色诠释得淋漓尽致。广大人民群众的感情是最朴素的,不论什么朝代,作为父母官,谁能关心群众疾苦,一心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勤政廉政,努力做于国于民都有利益的事情,谁就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这就是我站在黄河故道之上,怀古思幽,得出的感悟。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从饮食变化看 社会 变迁》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征文一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 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黄河故道怀古》在第四届中国夏津椹果诗歌(散文)大赛中荣获散文组优秀奖。

壹点号清风堂

青未了|游春访碑

姜宝兵

初春时节,春暖花开,泺清河畔的迎春花,已经迎着暖阳朵朵开放。在一个温暖的午后,骑车去春游。首先想到的是徒骇河国家湿地公园,一路向西,大约骑行不到半小时,就到达徒骇河畔。

乍暖还寒的早春,河边的青草卯足了劲,试图钻出土层,呼吸春天的气息。暖暖的春阳洒在田野返青的麦苗上,葱绿幽幽,似波波绿潮涌动。早春的田野已露出春的生机,绵绵的淅沥春雨过后,万物复苏。冰封一冬的土地,吐露着大自然清新的早春气息,田地间,空气中,散发着土地的醇香。

展望湿地,春风徐徐,溪水潺潺,水面如镜。河中,走出寒冬的芦苇,通体裸露着枯黄,苇杆高耸挺立,顶端摇曳着簇簇高雅的芦花,随轻柔的春风摆动着。芦苇尽管经历了严寒冬雪,依然坚韧顽强,翘首期盼着春天来临,等待春机勃发。湖边垂柳,纤细的枝条上泛着微黄的嫩芽,似条条柔软幽黄的丝带,随春风翩翩起舞,“万条垂下绿丝绦”的初春景色,如诗般迷人。

推车走过徒骇河国家湿地公园石碑前的大桥,来到河西岸,这里刚刚完成了湿地整改新项目,新修了沉淀、过滤、灌溉设施,还有石桥、亭子等景物。在大桥的一旁,赫然发现一通一人多高的青石石碑躺在地上,一边还有碑座,上刻云龙纹。停下脚步,细看碑文,只见碑额上刻着四个大字:奉宪示禁。双钩阳文,宪字是繁体字,并且特意提高位置刻画。当时还拿不准是什么意思,取出手机百度,才知道“宪”是汉语通用一级汉字,本义是敏捷、聪颖。常用于表示法式、规范,又引申为法令。再看碑文,隐约可见:“永禁不许……武家道口……桥碑文,……济南府禹城县正堂”等字样,很多的地方已经斑驳陆离、字迹不清。最后是“大清康熙三十三年三月”。由此碑文看来,大清康熙年间禹城就归济南府管辖了,具体内容还有待文物专家考证。大清康熙三十三年距今有三百多年了,这也算得上是文物了吧!是不是应该由文化 旅游 局收归禹王亭博物馆?掏出手机拍摄了几张照片,发给文化 旅游 局的朋友,我这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但总算也为文物保护尽了心,贡献了一份力量。

其实在大禹治水的这片土地上,文物还真是不少!我亲眼见过的收藏在禹王亭博物馆里的就林林总总不下上百件。最著名的《禹王亭》碑刻是曾九皋为重建禹王亭撰写的碑文。此碑刻与“去思碑”现存于禹王亭博物馆内。清康熙53年(公元1714年),广东人曾九皋任禹城县令。因其为官清廉、施政有方,恰逢风调雨顺、连年丰收,黎民百姓安居乐业,曾九皋称此为禹王护佑之功,募捐重建禹迹亭,更名禹王亭,亲题匾额“神功千古”。后曾离任,百姓感恩其在禹业绩,亦捐款刻“去思碑”立于禹王亭内。

禹城老城的四方城门上面都有一方石刻,镌有城门的名称。南门为“禹迹”,是根据城南禹息故城而起的;东门为“祝阿”,是为纪念祝阿县古称的;北门为“都扬”,是纪念祝柯古称的,祝柯在东周时期又叫“督扬”,督扬讹为“都扬”;西门为“鬲津”,是因西门外有鬲津桥而命名的。四方城门名字皆为名家所书,镌刻的榜书遒劲有力,古朴大方。东门石刻“祝阿”,南门石刻“禹迹”,现均存于禹王亭博物馆。

还有散落在民间的也不少。在张庄镇三殿庙遗址,有两个大石赑屃,石碑已不知去向,估计就在附近的地下埋藏。中国民间传说龙生九子,通常把赑屃排在九子首位,一般在各地宫殿、祠堂、陵墓中可见到赑屃背负石碑,这样的石碑来历都很显赫,多数是当时皇帝所赐封。赑屃喜好负重,形状似龟,但细看却有差异。赑屃有一排牙齿,而龟类却没有。赑屃又称石龟,是长寿和吉祥的象征。

骑车继续向东,来到湿地公园的混播花海。去年春天这里还是花的海洋,现在已是一马平川。去年刚立的三米多高的“漯川花雨”巨大石碑已经不知去向。此处是古漯川所在。据《史记·河渠书》载:禹导河至大邳,“乃厮二渠,以引其河”,二渠即黄河干流和漯川。古漯川是黄河下游重要支流、是 历史 上的著名大川,自夏禹至唐宋先后称漯川、漯水、武水和武河等。记得去年冬天这里还有五、六座坟堆在夕阳下孤独地立着,现在都已经迁出了。每次经过这里都会生出无限的感慨:春天花的海洋多像人的青春岁月!一朵朵的花就像一天天的青春飞扬的日子。但是,人生最终的归宿总归是这旷野里的坟堆。每次经过坟堆周围的时候,总是下意识地绕开走,避之唯恐不及。现在仔细想来,我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坟堆,哪一座不是别人思之念之的亲人在里面呢?

沿着新修的水泥小路继续向南骑行,经过一座人工堆积的大土山,山脚下有巨幅标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东面和南面就是新开发的高档小区楼盘金辰府和幸福里,塔吊林立,机械轰鸣,一期楼盘已经封顶。在小路的尽头,有一座小型陵墓,松柏掩映下,一座巨大石棺赫然映入眼帘。还有一座黑色的石碑,被碑亭保护着。在太阳底下仍觉得阴气森森,隐隐发出强大的气场。环顾四周无人,抬头看看高悬的太阳,我壮着胆子,走近一看,只见墓碑上隐约刻着“李宗鲁烈士之墓”几个大字。原来这就是大名鼎鼎的禹城党组织创始人李宗鲁的墓碑!

记得看过一本德州党史研究院编印的《德州红色印记》,里面有李宗鲁烈士的事迹。李宗鲁,1901年出生,原名李洪儒,禹城县禹城镇寺后李村人。1922年毕业于山东省第一师范学校,1922年至1926年,李宗鲁在禹城县城内第一高小任教,期间加入中国***,先后发展多名党员,并建起禹城县第一个党支部——“一高”党支部。 1926年,李宗鲁建立了由鲁北八县组成的鲁北地委,并任书记。创办党刊《鲁北》(后改名《鲁白》、《露白》)。同年组成“鲁北行动委员会”,组织并领导了鲁北八县。1929年3月,他被捕入狱。在狱中,由前邓恩铭领导,组织越狱斗争,于同年7月21日越狱脱险。1940年,因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后来被追认为山东省著名烈士。

肃立在李宗鲁烈士墓前,我仿佛看到了这位鲁北地委的创始人、禹城党组织的创始人,冲破艰难险阻、播撒革命火种、寻求救国之路的感人事迹。在风雨如磐、血雨腥风的旧中国,劳苦大众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中华民族处于危亡之际。与革命的先驱者李大钊同时代的李宗鲁,以教师身份作掩护,传播革命思想,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党的工作。这就是鲁迅所说的发出呐喊,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民众的人。这是一个有理想、有信仰的人!他是我们***员的前辈!我们的信仰是一致的,我们的灵魂是契合的。我们是志同道合的同志。想到这里,立刻感觉面前的石棺不再是冷冰冰、阴森森的了!里面是革命的星星之火,是熊熊的火焰!陵墓前的松柏在夕阳下投下长长的影子,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肃立在墓碑前,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向革命前辈致以崇高的敬礼!

清明节快到了。我们在给自家的亲人上坟祭奠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向那些拯救民众于水火,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先烈致以崇高的敬礼!一百年来,一代代革命先烈在这片土地上为中华之崛起而奋斗,在这里留下无数红色的印记,积累了内涵丰厚的红色文化,形成了世代相传的红色基因。回望百年奋斗路,启航奋进新征程,就是对革命先辈的最高致敬。

作者简介:姜宝兵,字剑梅,号剑梅楼主、清风堂主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德州市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德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禹城市作协理事,《禹城文学》编委。作品《夜读鲁迅》荣获全国“与共和国同行 好书伴我成长”读书征文比赛二等奖,《从饮食变化看 社会 变迁》获建国六十周年国庆征文一等奖。《青青的梧桐树》获践行 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文艺作品三等奖。《和伟大祖国一起成长》获“福彩杯 我与新中国”有奖征文一等奖。

壹点号清风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