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亚萍个人简历资料,邓亚萍个人资料简介故事
1.邓亚萍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最佳运动员,你知道有关邓亚萍的故事吗?
2.邓亚萍简历个人资料
3.关于邓亚萍的励志人生故事
4.邓亚萍的简介,英文版和翻译
5.邓亚萍的故事:国乒第一位“大魔王”,20亿让她身背骂名
6.邓亚萍简介
7.邓亚萍的感人事迹
邓亚萍毕业于清华大学。
扩展资料:
邓亚萍是原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奥运冠军,乒乓球大满贯得主,2016年6月9日,邓亚萍宣布辞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职务,她将和俞敏洪联手共同打造国内第一家体育产业创新创业平台。现为河南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始人。
1997年,邓亚萍来到清华大学外语系学习。2001年,邓亚萍取得了清华大学外语系英语学士的文凭。2001年9月,邓亚萍来到了英国的诺丁汉大学,攻读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研究生。这一年,她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分别担任职务。
2002年12月,邓亚萍获得了英国诺丁汉大学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学位;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获得硕士学位后,她又动身前往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2008年,邓亚萍从英国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毕业,获得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拥有18个世界冠军头衔的邓亚萍在学生舞台上也站上了新的高度。在剑桥大学近八百年的历史中,第一次有像邓亚萍这种重量级的世界顶尖运动员拿到博士学位。
邓亚萍喜欢打乒乓球,但由于身材矮小,手脚短小,被国家队拒绝了。但她没有气馁,而是刻苦练习,化失败为动力,用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打开了梦想的花蕾——她最终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也改变了世界乒坛、乒乓球界只选拔高个子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邓亚萍与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忘年之交的故事曾被传为佳话!2001年北京申奥团成员之一,北京申奥形象大使;2009年4月16日,就任共青团北京市委副书记。
邓亚萍连续4次被评为全国最佳运动员,你知道有关邓亚萍的故事吗?
1.邓亚萍的励志故事
1998年2月26日邓亚萍怀着复杂的心情,飞向剑桥。对她来说,这自然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但却又是一个艰难的起步。"第二天就是开学上课的日子,全班一共9个同学,教室不大,9张课桌椅向着黑板,摆成半圆形。老师先让大家做自我介绍。
接下来给每人发了两张讲义就开始讲课,课堂上没什么纪律,讲解方式也很随意,老师一边讲课,同学们一边七嘴八舌地抢着回答问题。邓亚萍在云山雾罩中上完了课。四五个星期过去了,每天十五、六个小时的付出,但收效并不大,英语水平的提高也不显著。
邓亚萍就读的纽汉姆学院是隶属剑桥大学的一所小学院,类似于国内的语言进修学院。这里的学生主要以外国留学生为主,而邓亚萍是唯一来自中国内地的留学生。为了赶功课,邓亚萍起早贪黑,每天只睡几小时。
开始的一两个月之内,根本听不懂老师在上面讲什么,她把老师所有写在黑板上的东西照抄一遍。回到家里以后,邓亚萍再翻字典,再看。每天的生活比较单调,上课时间是四个半小时。下了课还有很多作业,吃饭对她来说好像都很费事。
虽然基础比其他同学差,她总是不甘心,想超过别人。这种好胜的心理后来才慢慢开始转变:"毕竟基础不同,从运动员到学生是一个非常大的转折,学习上升也要有个过程。"
回到清华,邓亚萍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国球的历史及发展》。从开题报告、到第一次提交论文、以至论文的最终修订,邓亚萍不仅每一项都达到标准,而且步步提前,赶在时间表前完成。"我终于戴上了学士帽,在毕业典礼上,我用流利的英语向老师致词。"
2.郭晶晶的励志故事
寂若无人,4000多人的跳水馆静极了,连观众都出现了一种少有的平静,因为前四轮动作比下来,跳板上的郭晶晶已经成了“无敌”的代名词,郭晶晶最后一轮走上跳板时很平静,毕竟,她已经历了17年的水拍浪打。
17年前的她只有6岁,还在幼儿园。当时体校教练来挑小队员,一眼就看上了她,她以为是去学游泳,便乐呵呵地跟教练去了。到跳水池前一站她就有点后悔,怎么都不肯往下跳,被教练逼着跳了一次吧,嘿,就选上了。
11岁时,郭晶晶一次随队赶赴南京集训,被当时的国家队教练于芬看上了。于芬问她:“想到国家队来么?”她天真地回答:“想!”一条辉煌的冠军之路就向她展开。1994年全国跳水锦标赛,郭晶晶独揽女子十米台和三米板的两枚金牌后,人们都惊呼:中国又出了一个年仅13岁的奇才!
1994年和1995年两年的异彩乍放,让国人对她的期望值迅速攀升,但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给她带来了人生中第一次重大挫折。虽然在女子十米跳台的奥运预赛时,她的积分还领先于所有对手,但到决赛时却因失误终落第五。
之后她从板台兼顾改到了专攻跳板,而“跳水天后”伏明霞的复出,使得郭晶晶往往只能屈居亚军。来雅典前,郭晶晶参加了两届奥运,只捞回两枚银牌。
不管外界对郭晶晶是何种看法,中国跳水队教练非常清楚郭晶晶的实力所在。带过她的几个教练都说这个队员起跳有力,动作协调性好,悟性也高,若非“野心”不足,伏明霞在役时恐怕也会被郭晶晶击败。
事实的确如此。多年的积累使郭晶晶在伏明霞退役后迅速巩固了中国在女子跳板上的霸业。2001年世锦赛、2002年世界杯、2003年世锦赛,每年跳水最高级别赛事的女子三米板单人冠军都没逃出她的手心。
单人预赛她跳砸了一个动作,但曾经沧海的她已经磨出了一颗平常心。平静地比过半决赛后,郭晶晶规定动作的积分已经升到了第一位,决赛四轮动作下来,郭晶晶几近完美,将对手远远甩在身后。
最后一跳,郭晶晶平静地理了理头发,走板起跳,向外翻腾一周半接转体两周半,她在空中干净地完成了动作,“刷”的一声入水,现场的五星红旗立即挥舞不止。出水后的郭晶晶笑容像碧池中的涟漪漾了开来。
3.林丹的励志故事
林丹小时候,妈妈总喜欢把他当成女孩子来打扮。那时候的林丹胖乎乎的,头发留得长长的,都快盖住耳朵了,有时候,两个小脸蛋上还被妈妈抹得红红的,再穿上妈妈买的红色衣服,活脱脱一个小女孩。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各地风靡学电子琴。
当时,林丹正在上学前班,班里的同学都被家长带着去学电子琴,林丹也不例外。妈妈给他买了一台“卡西欧”的电子琴,价值一两百块,这个价格在当时已经是很高的了。可是,这么昂贵的电子琴却没能吸引住小林丹的注意力,天天坐在电子琴前,只动动手指头。
这可把爱动的小林丹憋坏了,刚弹上一会儿,他就想从椅子上下来东逛逛西走走,结果只练了一个星期,他就再也不肯练了。林丹的爸爸和妈妈都是体育爱好者,爸爸喜欢打乒乓球和排球,妈妈游泳,还打篮球,经常代表上杭县去龙岩参加比赛。
妈妈想,儿子不愿练电子琴,可总得练点别的吧。于是,她打篮球的时候就带上林丹,让他自己在场上跑着玩。当时,上杭县体育馆有少儿业余羽毛球的培训,林丹周围有很多小朋友都去那儿练球了。有一次,林丹跟着他们一起去体育馆玩儿,他第一次看到了羽毛球。
看见小朋友们跑来跑去,挥拍、接球,林丹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好像是找到了一种对味的感觉。那一年,林丹5岁。很快,林丹就进了培训班。但因为是业余班,其实更多时候是在玩儿。小朋友们在一起练习握拍、挥拍、跳绳等基本功,趁教练不注意,林丹就跟小朋友偷偷玩游戏。
那段时光是快乐和无忧无虑的。那个时候,小小年纪的林丹就显示出了不肯服输、自尊心强的劲头。当时的训练项目中,唯一让林丹害怕的就是压腿。刚开始的时候,小孩子的韧带没拉开,腿压不下去,教练就帮他压,小林丹疼得直哭,边哭边压,回家后,妈妈还要帮他继续压。
可是,不管再怎么疼,妈妈也从来没有听他说过不想去练了。周末的时候,训练队要长跑,绕着上杭县城跑两圈,至少也有几千米,林丹是队里年纪最小的,他跑不到前面去,就死死跟着大一点的队员跑,一定要跑完全程,绝不肯中途停下。
如果输了球,教练还没说啥,林丹自己就开始掉眼泪了。在业余班,林丹是唯一用左手打球的孩子,教练因此对他特别关注。虽然因为年龄太小,林丹的技术水平在班里并不是最好的,但他的身体素质很突出,当时班里进行技术评定,他的基本动作、步法,前后摸球线等项都名列前茅。
1992年,9岁的林丹顺利进入福建省体校,来到了距上杭县600公里远的福州。在省体校的第一个学期,林丹是伴着泪水度过的。林丹是在那年的冬天进的省体校,一向怕冷的他很不习惯宿舍的生活。自从把他送到福州的爸爸妈妈走后,他就开始哭,几乎天天都要哭上一场。
甚至有时在训练的时候,练着练着想家了,小林丹就哭起来了,教练一看,就先让他站在一边,哭完了再练。训练完了,回到宿舍,他独自一人常常发呆,不知不觉中又开始哭起来。后来,林丹开始给家里写信,一天一封,主题基本都是:爸爸妈妈我想你们,你们快来看我吧。
直到今天,林丹妈妈还保留着其中的一些信。好在外婆外公和舅舅在福州,稍微缓解了林丹的思家情绪。每到周末,林丹便去外婆家吃点好吃的,给妈妈打个电话,周日再回到体校。刚到省体校的时候,从小没有离开过父母的林丹根本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衣服不知道换。
床铺不知道怎么整理,更别说换洗床单枕套了,整个人都邋邋遢遢的。到体校的第一个星期,因为总是一个人发呆想家,在宿舍里哭,也想不起来去洗澡,他居然整整一个星期没有洗澡。直到第一个学期结束从家里再回到体校的时候,林丹想家的情绪才缓解了一些。
在挺过了最初的适应期后,林丹不服输、自尊心强的特点便显现出来。很快,他学会了换衣服、洗床单,独立生活的能力明显增强,在训练中更是特别要强。林丹妈妈说,有一次,林丹发烧打点滴,但他却不愿耽误训练,没有向教练请假,从医院回来便继续投入训练了。
4.孙杨的励志故事
孙杨,邦德教育杰出学员,邦德教育公益形象大使,2012伦敦奥运双冠王。父亲孙全洪用两个词描述了儿子孙杨:聪明、懂事。在父亲眼里,儿子孙杨一直都比较聪明,在决定体育专业之前,他在学校的成绩一直不错。
进入公众视野以来,孙杨给人的印象是哭了好几次,孙全洪说:“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次,一次是2008年绍兴全国游泳冠军赛,当时他觉得练得不错,能和张琳拼拼了,但是没想到张琳发挥得太好,他和张琳差距拉得很大,他挂着银牌哭得一塌糊涂。
另一次是去年的亚运会,400米他是奔着朴泰桓去的,但是没想到差了一点点,后来1500米夺冠他喜极而泣。他是个单纯的孩子,哭可能是他的一种情感上的宣泄,这点我能理解。”
2006年开始,孙杨的成绩突飞猛进,得到了前往澳大利亚留学和训练的机会,杨明也陪同前去,但不住在同一家宾馆,不能一起坐车来回,母子俩各自到达训练场馆,杨明坐在一边看他训练,晚上再通个电话。
回忆起那段日子,杨明泣不成声。今年3月他手受伤了,伤口进水肿得厉害,痛得抬不起来,他还坚持一天游2万米。我怕他练下去手会废掉,叫他偷懒。他特别生气,发短信说,你是我妈妈,居然不理解我,还叫我偷懒,我偷懒能有今天的成绩吗?亏你还是大学体育老师!”
“他现在游泳越来越会用脑筋,会分析自己在哪些地方需要改进,特别是从澳大利亚回来后,我们能明显感觉到,他的为人处事越来越自信,像个男子汉了。”
杨明还透露了孙杨的一个秘密。“他在家里总和我说,妈妈,你看我现在的成绩,奥运会前三名也不是没可能吧?其实我知道,他做梦都想着,有一天能成为中国男子游泳第一个奥运冠军。”
伦敦时间7月27日晚上,孙杨对杨明说:“妈妈,你明天一定要早点进比赛场馆,我越早看到你越好。”于是第二天7时15分,杨明就到了伦敦水上运动中心门口,“人家还没开门,8点才能进去。别的孩子可能父母在场会紧张,孙杨从小训练就要我看着,他才踏实。”
伦敦时间8月1日,男子4×200米自由泳接力决赛中,孙杨是最后一棒,全国观众都看到了他从接棒时的第五名追赶到终点的第三名、脱力倒在泳池边的一幕。当晚,孙杨在微博上安慰大家,“请大家放心”。
如今回家了,孙杨才吐真言:“妈妈,个人项目还好,集体项目的时候,我的腿真的在抖。因为我是在池边等着,而且我们又一直落后,我好想快点跳下去。但是一入水就好了,不紧张了。”
在伦敦奥运会上一战成名后,网友给孙杨取了个外号“孙萌萌”。“萌”来自日本漫画用语,意为可爱。“他是挺可爱的,又细心又阳光。”朱颖记得,孙杨小时候会“观察这个教练爱喝什么饮料,那个教练爱喝什么茶,然后从家里带给大家喝”。
5.刘璇的励志故事
与很多从小就显露出体育天赋的运动员不同,体操冠军刘璇是一个大器晚成者。小时候,她并不是教练眼中最优秀的学生,但却有一股同龄孩子所没有的韧劲儿,从5岁开始练体操,一直到21岁,经过漫长的16年时间,终于拿到三枚奥运会奖牌,成为中国女子体操第一人。
1979年3月12日,刘璇出生在湖南长沙。小时候,刘璇是一名乖巧的女孩子。她的身体素质不太好,为了让她长得更健康,爸爸妈妈就送她去少年宫健美班学习。那一年,刘璇刚好5岁。
由于个子最矮,来到健美班后,刘璇排在队伍的最后,跟着**姐们学动作。她学得非常用心,每一个动作都认真地去做。教练看了非常高兴,心想:“这个小刘璇,练得太好了!”此后,教练开始对刘璇进行特别训练。
上小学时,刘璇的功课特别好,语文和数学都是100分。每天,在学校做完功课后,刘璇还要坚持去少年宫健美班训练。8岁那年,刘璇被选进湖南省体育局,参加训练。她练得非常刻苦,甚至手上被磨出了血泡。
可是,她一点儿也不怕苦,等血泡好一些,继续再练,这样,手上就慢慢长出了茧子。由于在练习高低杠时,还需要握杠,每当手上的茧变厚时,刘璇都不得不让爸爸将它用刀片削平。练习的时间越久,需要的刀片就越多。爸爸知道刘璇的手一定非常疼。可是,刘璇却忍着疼,什么也不说。
一次,爸爸又去商店买刀片。售货员是一名不满16岁的孩子,他见刘璇的爸爸买那么多双面刀片,就不解地问:“叔叔,现在没人用这样的刀片刮胡子了,你买这么多干什么?”
刘璇的爸爸说:“我不用,是给我女儿用的!”售货员又问:“用来削铅笔?这也不安全呀!”
“不是用来削铅笔,是削我女儿手掌上的茧!她是一名体操运动员”听到这里,售货员感动了,他说:“叔叔,这些刀片算我送您女儿的,她那么小,就要受那么多苦,我也该献出一点爱心!”
有一次,奶奶拉着刘璇的手,心疼地冲刘璇的爸爸妈妈嚷:“你们干什么让孩子受这种罪?让她别练了!”
其实,爸爸妈妈也心疼刘璇呀。妈妈小时候练过体操,知道要想练好体操,就得吃多苦。可是,如果女儿将来不能在这方面有所成就,还需要那么刻苦地训练吗?
于是,爸爸跑去问教练:“刘璇在体操队的成绩属于优秀、中上、中等还是偏下呢?如果她能练好,就让她练;如果不行,我就让她回去念书,不然,就两边都耽误了!”教练如实地告诉爸爸,目前刘璇的成绩只是属于中等或者中上的水平,还看不出以后能不能出成绩。
爸爸考虑再三,还是同意刘璇练下去,他想女儿只要有一点儿希望就不该轻易放弃。刘璇没有辜负爸爸的期望。13岁时,刘璇被选入国家集训队。经过更严格的训练,刘璇的成绩已经很突出了。可是,在准备参加在日本广岛举行的第12届亚运会比赛时。
训练中的一次意外使刘璇膝盖的内侧韧带撕裂,虽然以后能够长好,可比赛的时间就要到了!刘璇急得都快哭了,她多么珍惜这次机会啊!为了让训练成绩更好,刘璇咬牙坚持练习,却不幸把韧带练断,没有机会参加亚运会了!
接到父母的电话,刘璇首先提的不是韧带断了有多疼,而是说:“我从亚运会名单上刷下来了,我很伤心!”听到女儿在哭,父母非常心痛,马上赶到北京探望,请医生为刘璇治疗。爸爸早就因为刘璇练体操而学过一段时间的按摩。
于是,爸爸天天为刘璇按摩,与医生的治疗相配合;同时,刘璇按照教练的指导,经常做恢复运动。很快,刘璇的伤好了。刘璇笑了,因为她可以参加亚运会了。那一次,她与队友合作,获得了女子团体冠军,还获得了个人高低杠的第2名。
扩展资料:
邓亚萍,1973年2月6日生于河南省郑州市,原中国女子乒乓球队运动员,奥运冠军,乒乓球大满贯得主,现为河南邓亚萍体育产业投资基金创始人。
郭晶晶,1981年10月15日生于河北保定,前中国跳水队运动员,奥运会冠军。1988年,郭晶晶在河北保定开始了跳水训练,1993年,郭晶晶入选国家跳水队。
林丹,汉族,1983年10月14日生于福建省龙岩市上杭县临江镇。中国羽毛球男子单打项目运动员。2008年北京奥运会、2012年伦敦奥运会羽毛球男单冠军。
孙杨,1991年12月1日生于浙江杭州,中国国家游泳队队长,男子1500米自由泳世界纪录保持者,男子400米自由泳奥运会纪录保持者。
刘璇,1980年8月12日生于湖南省长沙市,中国体操运动员、演员。1992年,刘璇参加全国体操锦标赛,获得高低杠冠军。
参考资料:
邓亚萍简历个人资料
邓亚萍出生在我国中原地区的大都市郑州,邓亚萍的父亲邓大松20岁前曾是河南省乒乓球队选手。亚萍5岁时,便跟父亲到郑州西郊的文化宫打球。开始,亚萍拿的是横拍,后来看她个子长得慢,胳膊短,从第二年起便让她改打直拍。
那时,亚萍每天只练一二项内容一攻对推,父亲推,亚萍用正手攻,或者二人对攻。在两年多时间里,亚萍全是练的正手攻。这种“畸形”训练法,在所有的乒乓球教科书中是找不到的。邓大松认为,作为一名运动员,突出特长是第一位的,而技术全面则是第二位的,反之,一开始就让运动员注重技术全面发展,尽管什么都会,但一样也不精,以后再想培养其特长,就很难。实践结果如何呢?可以用邓亚萍的话来作答:“现在很多人羡慕我正手攻球凶,得分率高,我要感谢父亲当初对我采用了那样一种不同常规的训练手段。”
两年后,邓亚萍开始补练反手及其他技术,注意技术的全面发展。尽管如此,由于她是学攻出身,惯于打攻,故在每次比赛时,她总是攻字当头,以攻为主,一攻到底,正手攻,侧身攻;高球攻,低球也攻;长球攻,短球也照攻不误。久而久之,她的快攻特长便形成了,无处不攻,既快又狠。
1987年秋,邓亚萍凭着自己的才干和实力,入选国家青年乒乓球队。在教练姚国治的指导下,邓亚萍开始了反手弱侧训练。很快,她便解决了从左侧还击弧圈球的办法一以拨还击, 这下,邓亚萍如虎添翼,左右开弓,正手攻既快又狠,反手拨又怪又刁,使中国传统的近台快攻与长胶快拨浑然一体,她的独特打法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3年后,邓亚萍的这种奇特打法在第11届亚运会和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发挥了威力,她三登世界冠军宝座。
观看邓亚萍打球,有一种叱咤风云、出神入化的感受。她不仅正手进攻技术纯熟,命中率极高,让人有一种放心的感觉 ;而且击球动作幅度大,坚决果断,洒脱大方,凶猛顽强,一往无前。她那连珠炮似的凶狠凌厉的扣杀令对手难以喘息,多变的发球令对手难以捉摸,突如其来的一拨像电闪雷鸣,球的落点变幻莫测。比赛越是到紧张时刻,她越是手不软,咄咄逼人。特别在比分落后的关键时刻,她沉着冷静,照攻不误。
当然,创新打法是邓亚萍成功的一个重要方面,更重要的是她长期以来的刻苦训练。她是国家乒乓球队中练得最刻苦的人,这是全队公认的事实。至于什么叫苦,邓亚萍有自己的理解:“什么叫苦?只有自己不愿干的事情被人家逼着去干,才叫苦。我一天到晚苦思、苦想、苦练,没有苦的感觉。我一举起球拍,人就觉得兴奋,没有什么比打球、琢磨球更让我感到有兴趣的事了。”
关于邓亚萍的励志人生故事
邓亚萍是中国著名的乒乓球运动员。
邓亚萍,乒坛历史上第一位女子大满贯得主,曾连续8年排名世界第一,被誉为“乒乓女皇”,也是国乒女队的“初代大魔王”,职业生涯共获得18个世界冠军,其中两夺奥运会女单冠军、三夺世乒赛女单冠军。
如果不是女子乒乓球世界杯设立时间太晚,邓亚萍极有可能成为乒坛历史上第一位双满贯选手。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近十年的时间里,邓亚萍几乎包揽了各项世界大赛的女子单打冠军和双打冠军,媒体将这一时代称之为“邓亚萍时代”。
邓亚萍个人简评:
邓亚萍的成功不仅仅源于她的天赋和努力,更在于她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面对困难和挫折,她从不轻言放弃。正是这种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使得邓亚萍在职业生涯中屡创佳绩。她说:“我并不认为我是最好的,但我从未放弃过追求最好的自己。”这句话充分体现了邓亚萍的精神追求和对自己的信念。
邓亚萍的故事是一个充满坚持和坚韧的励志故事,她的成功不仅仅是技术和天赋,更因为她在困难时期保持了尊严和坚强。她的故事告诉人们,面对挑战和困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就能够克服一切。
邓亚萍的简介,英文版和翻译
邓亚萍是 乒乓球 历史 上最伟大的女子选手,她5岁起就随父亲学打球,1988年进入国家队,先后获得14次世界冠军头衔;在乒坛世界 排名 连续8年保持第一,是排名世界第一时间最长的女运动员,成为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并获得4枚奥运会金牌,其中包括单打和与乔红组合的双打。
身高仅1.50米的邓亚萍手脚粗短,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材料,5岁时就开始学打乒乓球,因为个子太矮被河南省队排除在外,只好进入郑州市队。但她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0岁时,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后加盟河南省队,1988年被选入国家队。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乒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坛皇后。
邓亚萍的出色成就,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国际 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为邓亚萍的球风和球艺所倾倒,亲自为她颁奖,并邀请她到洛桑国家奥委会总部做客......
1997年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 英语 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成为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的一名工作人员。
如今,邓亚萍已经和相恋多年的男友,前国家队男乒骁将,广东队的林志刚登记结婚,并把新家安在了北京崇文区的龙潭湖附近。从少年相恋到风风雨雨,再到牵手白头,如今的邓亚萍,可谓爱情事业双丰收。
邓亚萍的故事:国乒第一位“大魔王”,20亿让她身背骂名
邓亚萍简介
姓名:邓亚萍(dengyaping)
性别:女
生日:1973.2.6
籍贯:河南
项目:乒乓球
运动经历:
5岁时就开始学打乒乓球,因为个子太矮被河南省队排除在外,只好进入郑州市队。10岁时,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后加盟河南省队,1988年被选入国家队。
最好成绩:
第25、26届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和双打的双料冠军
运动成绩:
1983年 在全国比赛中夺得团体冠军
1988年 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双打冠军和单打亚军
1989年 在第4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双打冠军
1991年 在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单打冠军
1992年 在第25届奥运会上,一人独获乒乓球女子单打、双打两枚金牌
1996年 在亚特兰大奥运会上,一人独获乒乓球女子单打、双打两枚金牌
被誉为“乒乓女皇”、乒坛“小个子巨人”
所获荣誉:
1987年 获运动健将称号
1988年 获国际级运动健将称号
1990年 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
1990年 被评为全国十佳运动员
1990年 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同年共青团中央授予她“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称号
当前情况:
1997年后,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目前邓亚萍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供职。
邓亚萍是惟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也是惟一一位获得4枚金牌的乒乓球运动员,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萨马兰奇亲自为她颁奖。
邓亚萍简介
一
1973年邓亚萍出生在河南省郑州市一个乒乓球世家,父亲邓大松年轻的时候是河南省队的主力,拿过中南五省男子单打冠军,退役之后在河南省队执教。
出生于这样一个家庭,邓亚萍自然是从小就开始接触到了乒乓球,在她两岁的时候父亲邓大松就经常带着她到工人俱乐部看别人打球。
从5岁的时候邓亚萍就开始跟着父亲一起练球,刚开始邓亚萍拿的是直拍,但由于等腰个子长得慢,胳膊短,于是第二年起父亲就让她改打横拍。
邓亚萍打球时特别认真,但是脾气不太好,一输球就急,拉住对手不让人家走,非要再和人家打一场不可,也是因为这个急脾气,父亲经常教育邓亚萍。
教育之后会在回家的路上给邓亚萍分析输在哪了,下来训练的重点应该放在那,而母亲总是扮演着两人之间“和事佬”的角色。
父亲给邓亚萍特殊制定的训练方式,两年间练的全部都是正手攻,这在以往的乒乓球训练教科书中是完全没有的。
尽管邓亚萍训练非常刻苦,实力也不错,但是在邓亚萍10岁在一年她遇到了打乒乓球以来第一个最大的挫折。
父亲告诉她因为她的个头太矮,所以河南省队不要她,此时10岁的邓亚萍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做,毕竟练习乒乓球以来,父亲一直激励她进入省队之后在进入国家队,她也一直以此为目标的。
不过父亲接下来又告诉她:“别人说你不行,你更要自己争口气,要加倍训练才行”。
就这样邓亚萍比之前训练更用功,练习全台单面攻的时候,邓亚萍在腿上绑上沙袋,脚底血泡连着血泡,她挑破血泡裹上纱布接着练。
1983年邓亚萍离开家来到了郑州市乒乓球队,一边训练,一边读书,当时在乒乓球队旁边有一家旱冰场,邓亚萍看着很多队员都去那里玩,她也想去,但是父亲却害怕她受伤影响训练,不允许她去。
于是有一天,邓亚萍就偷偷跟着队友一起去旱冰场玩,父亲到宿舍去找她,看她不在,就找到了旱冰场,看到她在里面玩,直接大发雷霆,照着邓亚萍的屁股就是一脚。
自此之后邓亚萍在训练上更加的刻苦。
二
当时省队不要邓亚萍,但是邓亚萍也并没有因此而对她们有其他的看法,她当时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她要打败河南省队的运动员,于是邓亚萍在半年之后的一场比赛上,就和队友一起打败了河南省队的运动员。
只不过直到1986年邓亚萍才进入河南省省队,而且是以借调的名义,在进入河南省队之后,4月份全国乒协杯比赛中邓亚萍和队友就代表河南省拿到了团体之后,年底的全国锦标赛上邓亚萍更是代表河南队拿下了团体和个人两个冠军。
这一下邓亚萍彻底地在省队立足了,哪怕是此前说出邓亚萍个子矮的领导们面对邓亚萍的成绩也是无话可说。
1988年15岁的邓亚萍再次获得了全国青年乒乓球女子单打冠军,从而正式地进入到国家队中。
并且在进入到国家队的同年,首次参加亚洲杯的邓亚萍就在决赛中战胜了汉城奥运会女子单打银牌获得者李惠芬职业生涯第一次拿到亚洲冠军。
1989年,邓亚萍与乔红搭档参加世乒赛,首次参加世乒赛就获得了女双冠军,成为了当时国乒 历史 上最年轻的世界冠军之一,而且在此之后邓亚萍的世界排名也是第一次上升到世界第一。
1990年,邓亚萍与队友一起参加第一届团体世界杯,就拿下了女团冠军。
1991年对于邓亚萍是一个特殊的年份,18岁的她终于是迎来了自己职业生涯的巅峰时刻,她先是在第41届世乒赛上拿下女单冠军,这是她第一个女单冠军,又在之后的“萨马兰奇杯”国际乒乓球锦标赛上再次夺冠。
在世乒赛上邓亚萍还认识了一个特殊的朋友,那就是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当时邓亚萍夺冠之后,国家队的翻译告诉邓亚萍:一会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要给你颁奖。
邓亚萍也不认识萨马兰奇,就想着谁给颁奖不都是一样的吗。
颁完奖之后萨马兰奇还邀请邓亚萍前往国际奥委会访问。
于是没过多久邓亚萍一行人就应邀前去访问,去到国际奥委会之后,萨马兰奇的秘书就出来迎接她们,当时国际奥委会门前有两杆旗,一个是国际奥委会的五环旗,一个是五星红旗。
秘书就告诉邓亚萍这个五星红旗是主席专门安排的,到了之后萨马兰奇还告诉邓亚萍:“你知道吗,你是全世界运动员里面,第一个我正式邀请到国际奥运会访问的人”,这让邓亚萍就感觉有点不一样了。
三
1992年,邓亚萍作为中国队的绝对主力参加了巴塞罗那奥运会,邓亚萍最终拿到了巴塞罗那奥运会女单和女双两块金牌。
女单颁奖嘉宾也是萨马兰奇,这是1991年邓亚萍访问国家奥委会的时候两人的“约定”,萨马兰奇当时告诉邓亚萍巴塞罗那奥运会你拿冠军,我还给你颁奖。
1993在年邓亚萍和队友再一次拿到了世乒赛女团冠军,不过在1994年广岛亚运会上,邓亚萍却是输给了日本运动员小山智丽(何智丽)。
这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因为小山智丽此前是中国女队的主力运动员,揭露了中国队“让球丑闻”之后,去到了日本,并且在打球的时候满嘴“呦西”“八嘎”。
也不承认自己之前是中国运动员,所以在女单决赛之前,很多人都想邓亚萍一定要击败小山智丽,可能正是压力太大,邓亚萍最终输给了小山智丽。
这让她在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缓不过来,此时邓亚萍的父亲又是打电话安慰她,告诉她输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
于是在1995年的世乒赛上邓亚萍一人就夺得了女单、女双、女团三项冠军,并且在这一年邓亚萍还跟随时任中国体委主任的伍绍祖访问国际奥委会,萨马兰奇见到邓亚萍之后,告诉她:“1996年奥运会你拿冠军我还给你颁奖”。
于是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上邓亚萍再一次获得了女子单打和双打两枚金牌,萨马兰奇也兑现承诺在获得女单冠军颁奖典礼上给邓亚萍颁奖,两人也留下了这一张经典颁奖照,以及一段国际体坛广为流传的“友谊”。
1997年邓亚萍在曼彻斯特世乒赛上再次获得女团、女双、女单三项冠军,之后邓亚萍开始淡出国家队,并于1998年正式宣布退役。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期间邓亚萍连续8年排名世界第一,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末,邓亚萍几乎同龄了各大赛事的单、双打冠军,媒体称这个时期是乒乓球的“邓亚萍时代”。
在退役之后邓亚萍先后在清华大学和剑桥大学学习。
四
在1996年年底邓亚萍就被萨马兰奇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而当时国际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法语和英语,邓亚萍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更是一窍不通。
于是在1997年邓亚萍就开始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进入清华大学学习英语。
刚进入清华大学之后,老师想看看邓亚萍的英语水平,于是就让她先写出26个英文字母,于是邓亚萍费尽心思,写出了26个大小写不一的英文字母。
就是这样的基础邓亚萍开始了在清华的学习,老师上课讲的东西对于邓亚萍来说无异于是天书,我只能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之后回到宿舍在翻字典,死记硬背。
她也给自己指定了一个学习目标: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在整理老师讲的内容,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上床睡觉。
就这样凭借在运动员时期就练出来的那种坚韧的耐力,邓亚慢慢地坚持了下来,并且在1998年年底,在学校几位老师的建议下,在清华大学和 体育 总局的批准下,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
刚到英国之后邓亚萍举目无亲,上课的时候根本就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而且她当时是自费去到剑桥大学学习的,在资金上也是非常节省。
基础差,就用毅力和时间来弥补,所以邓亚萍在剑桥大学那段时间几乎是每天只睡几个小时。
所幸邓亚萍的努力终究是获得了回报,再回到清华之后邓亚萍的英语水平较之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在2001年的毕业典礼上,邓亚萍可以流利的用英文向老师致词。
五
2001年邓亚萍再次赴英国诺丁汉大学攻读硕士,其实邓亚萍更喜欢剑桥大学,但因为诺丁汉大学有着全英国最好的外语系,所以她还是选择了去到诺丁汉大学。
在2002年邓亚萍获得了诺丁汉大学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硕士学位,之后她有动身前往剑桥大学攻读经济学博士学位。
并且也是在英国邓亚萍遇到了自己的初恋队友林志刚,两人“旧情复燃”。
1986年,14岁的邓亚萍从河南队升入国家队,15岁的林志刚从广东队升入国家队,两个同样喜爱乒乓球的少男少女就这样相识了。
林志刚当时在男队表现同样非常的出色,和王涛、刘国梁合作拿到过多个男双冠军,于是两人就彼此吸引着对方。
在1993年21岁的邓亚萍和22岁的林志刚终于捅破了那层窗户纸,两人非常小心地爱着,因为当时国乒有着“禁爱令”。
但即使是这样“眼尖” 的领导还是发现了两人的不对劲,于是就有领导找林志刚谈话,没过多久林志刚就被“调整”回广东队,这也导致了两人的感情有了5年的“冷冻期”。
2002年林志刚给邓亚萍发了一条信息,当时林志刚是在法国的俱乐部打球,而英国与法国一海之隔,林志刚就邀请邓亚萍去看他打球。
就这样一来二去,本来就有感情的两人再次握住了彼此的手,这一次再也没有放开,2004年两人在北京结婚,2006年邓亚萍在法国巴黎生下了儿子林瀚铭。
六
2008年邓亚萍从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毕业,获得土地经济学博士学位,并且在回国之后她也正式升任国家 体育 总局器材管理中心副主任。
2010年邓亚萍任人民日报社副秘书长,即刻搜索总经理。
邓亚萍上任之后准备在商业上大展拳脚,在2011年8月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邓亚萍称:“其实竞技 体育 与互联网工作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
但可能也正是这种运动的“搏杀”心理,使得邓亚萍在管理即刻搜索上有点失策,她上任之后注重技术,于是拉来了前谷歌中国的几位工程师和很多骨干员工,组建了一支技术队伍。
这本来是一个很好的决策,只不过邓亚萍只注重技术,公司80%的员工都是工程师,销售、市场、产品和客户等等人员全部跟不上。
所以上任即刻搜索总经理不到三年,即刻搜索就从日租金约4万元的北京某高档写字楼搬到了南五环外的大兴区,甚至还有一屁股的负债。
坊间传闻邓亚萍任职即刻搜索总经理期间亏了20亿,不过据公司员工透露没有这么多,但整体确实是亏的。
至此之后这件事就成了邓亚萍永远的“污点”,在2016年邓亚萍宣布辞去人民日报副秘书长的职位,下海经商。
辞职之后她先是与俞敏洪合作,又创立 体育 基金等等,但都没有做出太大的成就。
现在我们经常会在一些综艺节目以及央视的乒乓球解说席上看到她。
其实每个人都会犯错,在 体育 运动上能够成功,并不代表在商业上就会成功,人最主要的还是看清自己!
邓亚萍的感人事迹
邓亚萍 (YAPING DENG) (乒乓球 中国)
生日:1973年2月6日
出生地:中国,河南,郑州
国籍: 中国
项目: 乒乓球
邓亚萍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都有刻苦努力,不懈追求的事迹激励着后来人。
童年时期: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换成了铁牌。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里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他从不叫苦,不喊累!
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
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运动员时期: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对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
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连珠炮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据教练张燮林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是伤病。
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求学时期:
刚到清华大学外语系报到时,指导老师让她一次写完26个英文字母。当时在别人眼中看来最简单不过的事,邓亚萍却费尽心思后才把它们写出来。
于是邓亚萍把自己的睡眠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经常学习到很晚才肯休息,有时,一边走路一边看书,就连吃饭的时间都用上了。
邓亚萍不断要求自己,做作业也要和完成训练课一样,绝对是今日事今日毕,毫不含糊。邓亚萍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让辅导老师和学友都深表叹服。
1998年2月,邓亚萍前往英国剑桥大学读书,邓亚萍在剑桥大学的语言学校开始学习英语,短短3个月的时间,邓亚萍坚持每天8点多从自己的住所赶往学校上课。下午3点半下课后,她还到学院的学习中心去学ix,听磁带,练自己的口语,直到晚上8点学习中心关门后才赶回住所。
回到住所,邓亚萍也从不浪费时间,她坚持和房东用英语交流,坚持按时完成作业和预习功课。
在她终于获得硕士学位后,邓亚萍又动身前往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
长时间固定姿势写稿诱发了邓亚萍的颈椎病,头不能移动,一动就疼的钻心。但是,疼痛并没有把邓亚萍征服,她咬紧牙关,以一种固定的姿势坚持查阅资料和写作。
1997年退役后进修个人学业;其运动生涯中,获得过18个世界冠军,连续2届4次奥运会冠军,邓亚萍是第一个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球手,曾获得4枚奥运金牌,被誉为“乒乓皇后”,是乒坛里名副其实的“小个子巨人”。邓亚萍与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忘年之交的故事曾被传为佳话!
身高仅1.55米的邓亚萍似乎不是打乒乓球的料,但她 邓亚萍凭着苦练,以罕见的速度,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13岁就夺得全国冠军,15岁时获亚洲冠军,16岁时在世界锦标赛上成为女子团体和女子双打的双料冠军。1992年,19岁的邓亚萍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上又勇夺女子单打冠军,并与乔红合作获女子双打冠军。1993年在瑞典举行的第四十二届世界乒乓球赛上与队员合作又夺得团体、双打两块金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乒乓球坛皇后。
1997年退役进入清华大学,2001年拿下学士学位,同年9月进入英国诺丁汉大学,2002年12月12日,获硕士学位,同年进入英国剑桥大学经济学专业攻读博士学位。2008年29日在英国剑桥大学被正式授予经济学博士学位。邓亚萍用求学路上一路奋斗的故事讲述了一个世界冠军求学的悬梁岁月……
清华:从写26个英文字母开始
“临近退役时,我便开始设计自己将来的路,有人认为运动员只能在
球场上的邓亚萍(12张)自己熟悉的运动项目中继续工作,而我就是要证明:运动员不仅能够打
邓亚萍比赛照片(5张)好比赛,同时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当运动员了,我的新起点也就开始了。”邓亚萍说。
“1996年底,我被萨老提名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委员会委员。我明白,这既是国际奥委会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奥委会的办公语言是英语和法语。然而,这时我的英语基础几乎是零,法语也是一窍不通。面对如此重要的工作岗位和自己外语水平的反差,我心里急得火上房。”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结束后,邓亚萍以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身份初进清华时,她的英文几乎是一张白纸,既没有英文的底子,更别说有口语交流的能力。
“怀着兴奋而又忐忑的心情迈进清华大学。老师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写出26个英文字母看看。我费了一阵心思总算写了出来,看着一会儿大写、一会儿小写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师,就这个样子了。但请老师放心,我一定努力!”
“上课时老师的讲述对我而言无异于天书,我只能尽力一字不漏地听着、记着,回到宿舍,再一点点翻字典,一点点硬啃硬记。我给自己制定了学习计划:一切从零开始,坚持三个第一—从课本第一页学起,从第一个字母、第一个单词背起;一天必须保证14个小时的学习时间,每天5点准时起床,读音标、背单词、练听力,直到正式上课;晚上整理讲义,温习功课,直到深夜12点。”由于全身心地投入学习,邓亚萍几乎完全取消了与朋友的聚会及无关紧要的社会活动,就连给父母打电话的次数也大大减少。为了提高自己的听力和会话能力,她除了定期光顾语音室,还买来多功能复读机。由于总是一边听磁带,一边跟着读。同学们总是跟她开玩笑:“亚萍,你成天读个不停,当心嘴唇磨出茧子呀!”“但我相信:没有超人的付出,就不会有超人的成绩。这也是我多年闯荡赛场的切身体验。”
学习是紧张的,每天的课程都排得满满的。除学习之外,邓亚萍每周还要三次往返几 十里路到国家队训练基地进行训练,疲劳程度可想而知。
“每天清晨起床时,我都会发现枕头上有许多头发,梳头的时候也会有不少头发脱落下来。对此我并不太在意,倒是教练和队友见到我十分惊讶:‘小邓,你怎么了?’我说:‘没什么,可能是学习的用脑和打球的用脑不一样吧。’”
“虽然都是一个‘苦’字,但此时的我却有不一样的感受:以前当运动员,训练累得实在动不了,只要一听到加油声,一咬牙,挺过来了;遇到了难题、关坎,教练一点拨,通了;比赛遇到困难,观众一阵吼声,劲头上来了,转危为安。但读书呢,常常要一个人孤零零面壁苦思,那种清苦、孤独是另一种折磨,没意志、没恒心是坚持不下去的。”
为了更快地掌握英语,几位英语老师建议邓亚萍到国外去学习一段时间,在他们的热心帮助下,经清华大学和国家体育总局批准,1998年初,刚在清华读了几个月的邓亚萍作为交换生被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突击英语。
2006年,邓亚萍生下一子,取名林瀚铭。
邓亚萍--原乒乓球世界冠军、2008年奥运会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
邓亚萍曾获国家体委颁发的体育运动荣誉奖章,获国际级运动健将、全国十佳运动员、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新长征突击手”等多项荣誉称号。
邓亚萍曾在全国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双打冠军和单打亚军。在第40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双打冠军。在第4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夺得女子单打冠军。并夺得了第25、26届奥运会女子乒乓球单打和双打的双料冠军。
邓亚萍是唯一蝉联奥运会乒乓球金牌的运动员,也是唯一一位获得4枚金牌的乒乓球运动员,因此她又被誉为“乒乓女皇”、乒坛“小个子巨人”。
1997年后,邓亚萍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学习,经过艰苦的努力,她获得了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2008年又获得英国剑桥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
童年的邓亚萍,因为受当时体育教练父亲的影响,立志做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但是她 个子矮,手脚粗短,根本不符合体校的要求,体校的大门没能向她敞开。于是,年幼的邓亚萍跟父亲学起了乒乓球,父亲规定她每天在练完体能课后,必须还要做100个发球接球的动作。邓亚萍虽然只有七八岁,但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练,基本功更加扎实,便在自己的腿上绑上了沙袋,而且把木拍换成了铁拍。
对一个孩子来说,这是多么难能可贵!这不但要使身体备受煎熬,心理方面也要承受巨大的压力。小小的她,每闪、展、腾、挪一步,都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
腿肿了!手掌磨破了!——这是家常便饭!但她从不叫苦,不喊累!
负责训练的父亲,有时心疼得掉眼泪!
付出总有回报,由于邓亚萍的执着,10岁的她便在全国少年乒乓球比赛中获得团体和单打两项冠军。
进入国家队后,邓亚萍都是超额完成自己的训练任务,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就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就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规定练到晚上9时,她练到11点多。邓亚萍为了训练经常误了时间,她就自己泡面吃。
在队里练习全台单面攻时,邓亚萍依旧往腿上绑沙袋,而且面对两位男陪练的左突右奔,一打就是2小时!
在进行多球训练时,教练将球像连珠炮一样打来,邓亚萍每次都是瞪大眼睛,一丝不苟的接球,一接就是1000多个。
据教练张燮林统计,邓亚萍每天接球打球1万多个!
每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都湿透了邓亚萍的衣服、鞋袜,有时甚至连地板也会浸湿一片,不得不换衣服、鞋袜,甚至换球台再练。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的训练,从颈到脚,邓亚萍身体很多部位都有伤病。
为对付腰肌劳损,她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只好忍着,实在痛的厉害了就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层纱布接着练。就算是伤口感染,挤出脓血也要接着练。
那是邓亚萍在清华即将毕业的前夕。有一天,她找到语文老师请他帮助修改哲学课的总结。这份哲学总结足有四五千字,内容很充实,既有理论上的阐述,又能联系实际用哲学观点分析打球的战略战术。
几天后,语文老师把改过的文章还给邓亚萍了。又过了几天,语文老师在校园里遇到了她,邓亚萍一方面表示对语文老师的谢意,同时又很认真地对他说:"我把两份总结都交给了哲学老师,跟老师讲清楚了其中一份是我自己写的,另一份是请语文老师修改过的。"
一篇哲学文章,请语文老师修改,按理说修改后就可以当作自己的“原创”交上去了。语文老师绝不会去质问邓亚萍,为何不说明是经老师改过的;哲学老师更不会质疑她是否请人家修改过。一切显得那么自然。但是,邓亚萍竟把修改前后的两篇文章一齐交给了哲学老师,还如实说明了请语文老师做过修改。这就是诚实的邓亚萍,这就是邓亚萍的诚实!
惟有这样的诚实,才会有她的事业,她的辉煌,她的人格力量。试想,在学业上不老实的人,焉能成得了“邓亚萍”?